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雨田 通讯员 陶琛
2025年5月,湖南某学院门口,一辆满载的货车正有序卸货。3199套崭新的校服,历经波折,终于到了学生手中。这些曾被视为“烫手山芋”的校服,凝聚着某服装公司半年的心血,也牵涉着一场几近破裂的校企合作。
省高院携手多家单位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。资料图
它们的“重生”,源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法官匡小芹手中精准的“两本账”——一本关乎当下得失的经济账,一本着眼长远合作的生存账。
积压的校服成难解心结
湖南某学院与某服装公司本是合作多年的伙伴。2021年7月29日,双方签订了《校服采购合同》,明确约定:夏季套装(含上装下装)含税单价85元/套,春季套装含税单价90元/套。有效期自2021年7月29日至2023年7月28日止。
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却埋下了隐患。2021年生产启动前,某学院未能及时向服装公司提供明确的采购数量和具体尺码分布。为了避免因9月份集中交货延迟而承担违约责任,某服装公司依据学院的预估人数先行投入生产。
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2022年,某学院以学校要使用迷彩服为由要提前终止合同。而这时,服装公司已经提前生产了3199套带有该校专属刺绣校徽的校服。
于是,这批印有特定标识的校服,成了双方“卖不掉、退不回”的负担。
案件从一审打到二审,再到再审申请阶段,双方就赔偿金额争论不休。当案卷摆到匡小芹面前时,她敏锐地意识到,仅仅确认赔偿数额并非终点。如何盘活资产、修复关系,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精算经济账 更掂量生存账
为了摸清实情,匡小芹带着书记员直奔服装公司仓库。仓库里,3199套校服包装完好,整齐码放。
“压在库里每天都在烧钱!”公司负责人刘某蹲在积压如山的仓库角落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校服领口精致的刺绣,焦虑溢于言表。
“面料、做工都符合要求吗?”匡小芹仔细检查,拿起一件校服反复揉捏。
“这校徽是刺绣工艺,应该很牢固,不易脱落吧?”她的专业提问让刘某一愣,随即肯定地回答:“绝对能用!只是没有校方的验收单,我们无法交付。”
当天下午,匡小芹又约请校方代表到法院。她摊开清点清单和前期案卷材料,先替双方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:“王主任,如果这批校服报废,公司直接损失至少十几万元;而学校重新采购,预算至少多出30万元。
但如果校方能接收这批现成的合格校服,公司能回笼部分资金,学校也能省下巨额二次采购成本,这是实实在在的‘双赢’。”
校方代表面露犹豫:“道理是懂,但毕竟没有验收过,万一后续有质量问题……”
“风险可以规避!”匡小芹迅速翻开相关法律条文和合同条款,“我们可以签订补充协议,校方现场验收,明确接收后的质量责任划分;同时,公司出具书面质量承诺书,承担后续责任。法律框架下,完全能保障学校的权益。”
调解并非一蹴而就。匡小芹又转换角度,与服装公司负责人刘某深入沟通,算起了更沉重的“生存账”。
“刘总,我了解过,你们厂有50名工人。每套校服的人工成本大约是30元。”她指着公司的生产报表,“这3199套如果报废,仅人工成本就亏掉近10万元,这相当于端掉3个工人的饭碗啊!”
法官的执着与用心,连公司员工都看在眼里。员工小张感慨:“匡法官周末还跑来厂里了解情况,问我工资多少、家里情况,这是我见过最有人情味、最务实的法官。”
这份真诚打动了刘某,他抬起头,郑重地说:“匡法官,我信您。但最终,还得看学校的态度。” 校企再牵手修复合作纽带
5月的阳光透过仓库高窗。匡小芹再次召集双方来到仓库现场。她指着码放整齐的校服,提出解决方案:“今天,我们签署两份协议。第一份是《赔偿协议》,校方依约支付服装公司赔偿金28.9万元。第二份是《实物交割协议》,3199套校服,由校方现场验收后接收,作为学校的‘备用物资’。”
“备用物资?”校方代表仍有疑虑,“具体怎么使用和消化呢?”
“这正是方案灵活之处。”匡小芹早已备好答案,“学校可以留存,用于下一届新生扩招、校服损耗更换,或者特定活动所需。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确认完全不需要,公司承诺按成本价回购。这样,学校接收无负担,企业未来有退路,资产得以盘活。”
方案兼顾了现实与可能,平衡了权益与风险。刘某眼眶微红,声音有些哽咽:“匡法官,谢谢您!您不只是审了个案子,还是救了我们这个小厂啊!”
最终,在法官见证下,双方在协议上郑重签字。握手言和的瞬间,积压数月的沉重一扫而空。3199套校服从“废品”变身为“活资源”,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得以缓解,学校的采购成本压力大幅减轻。比经济账更珍贵的,是那几乎断裂的合作纽带,重新被接续,燃起了新的希望。
责编:刘冬晨
一审:刘冬晨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